星期一, 3月 10, 2008

從假考部隊思考大學教育

從假考部隊思考大學教育

網路上流傳著一篇「萬人考大學,反學術詐欺」的文章,內容是討論現今辦學品質不佳的大學太多,使得國家為了這些所謂「爛大學」付出許多社會成本。作者認為政府放縱財團設立大學吸金,年輕學子因就讀這些大學必須負擔沈重就學貸款,卻又無法享受「好的」、「有用的」教育品質,作者認為這社會新聞中常見到的詐欺事件沒有差異,並把這樣一個現象定義為「學術詐欺」。作者也討論到教育部雖然有進退場機制,卻又進度太慢,不符合全民期待,因此發動「假考部隊」,希望藉由網路力量號召「假考部隊」來降低部分特定系所的報到率,進而迫使這些大學提早離場。

這篇文章乍看之下立論獨到,看得出作者研究高等教育的苦心,也能體會作者的正義感及期待高等教育改善的期許,但卻讓人有讓人無法苟同的菁英主義,而且內容充滿太多情緒性的字眼,邏輯上也有很多謬誤,本人無法接受作者的看法與作法。

首先,到底什麼樣的學校才是好學校(或非學店),什麼樣的學校才能提供「公道」與「實用」的教育呢?這個問題即便是協助辦理大學評鑑的台灣評鑑協會也無法明確的回答,因為絕對沒有任何學校系所可以完全達到「完美」或是「好學校」這個標準,因為任何系所都會有它的優缺點,高等教育評鑑的精神並不是要每一所學校都要達到100分,而是希望每一個系所都能夠有「發展目標」、「自我特色」及「自我改善機制」;亦即並不是名校就一定能夠拿到較高的評鑑分數,而是要考量是否能符合上述三種精神。舉例來說,假設一所名校下的科系若發展目標不明確、自我特色與定位失焦或缺乏自我檢討與改善機制,那其評鑑結果也很可能低於積極辦學的私校。同樣的,第一年評鑑結果不佳的學校,雖然招生名額必須減少,倘若能積極增聘師資,改善設備或是思考自我改善機制,仍能夠在隔年的評鑑大放異彩。目前的評鑑制度雖然不夠完善,但至少上述「自我改善機制」仍可刺激體質較差的大學尋求改善之道。現今社會的變遷發展快速,目前排名不佳的大學,若積極辦學,未來也很有可能超越所謂「名校」,作者以自身主觀來斷言這些排名較低的大學教育是「教育詐欺」十分偏頗。

再來討論助學貸款的問題,作者提到:『1萬1千名還不出學貸的學生,從學校買到的,根本就不是一張「入場券」,而是一張「老K」,在社會的起跑點上,就讓你信用破產,「三振出局」!』,個人認為這是倒果為因,大學教育本來就是一種投資,需要長遠規劃,況且並不是因為大學變多才造成學生繳不起學費,而是因為大學生人數增加,而使得申請助學貸款人數隨之增加,這在比例上是沒有問題的,加上近幾年教育部積極的降低助學貸款的利率;再者,目前公私立大學的學費差距已由最早的1:3拉近到1:1.83,這都顯示公私立大學生間的財務差距越來越小。

最後討論的是作者文章中處處顯露的「菁英主義」,作者希望以「假考部隊」來癱瘓部分大學系所的營運並提早關門,表面上看起來很有正義感,卻從未考慮這些大學系所中師生的觀感。當作者大聲疾呼說大學都應被淘汰的同時,也暗示著這些師生也應被社會淘汰,個人認為這是一種要不得的菁英主義,難道只有名校的學生才能成為中流砥柱嗎?難道只有名校的學生才能夠出將入相嗎?大學入學考試成績頂多只能說明一個學生在大學以前的學業成就,事實上有許多被名校拒絕的學生都很有成就,甚至有著比名校學生更好的抗壓性與毅力,這是不能被否定的。

教育是一種良心事業,教育的愛很特別是因為「平等」與「包容」的本質,本人覺得用假考部隊來強迫大學關門太過偏頗,甚至帶著不合理的歧視心態,希望該文作者能夠好好思考除了這種極端的手段以外,可否藉由其他形式來促進大學教育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