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一, 7月 13, 2009

論文考試大進擊!



從開始到大學教書到現在,平均每半年會參與一次論文考試,計算到現在審過四篇碩士論文,去過中興、陽明、清華,就是沒有在文化審過任何一個學位論文,想一想也是很弔詭的事。

一般來說,碩士論文必須經過論文口試,論文口試委員至少三到五人,其中校內教師
不能超過半數,主要的目的是防止弊端發生。論文口試的及格分數並不是60分而是70分,只要有半數以上委員打不及格,考試就不通過。

碩士論文口試委員會的組成大多是指導教授指定的,指導教授指定口試委
員的考量因素包括:

1. 以前教過的學生,現在也在大學任教。

2. 合作的對象。

3. 學者專家 (一定要有博士學位)

4. 好找的咖,隨時打電話都找得到的人,有點像救火隊。

目前有三位教授找過我去當口試委員,不知道我是符合以上哪一點,他們才會找上我!

決定完口試委員後,參加考試的學生有責任在口試前一週將論文送到教授的手上,如果可以親自送是最好,路途遙遠的話,郵寄或是宅急便也可以被接受。

審查時間需要一個禮拜是因為,一本碩士論文常多達一百頁,教授要把學生表達的東西看熟,更正修改,然後還要想好當天要問的問題,是需要一點時間的。

我曾經審過一個來自陽明的碩士論文,我在口試之前一直等不到他的論文,一直到口試前一天的下午,他才親自送到辦公室給我。隔天一早就要論文考試,這位同學可能真的以為我有學過速讀,就算是一百頁的漫畫,專心看都要一個晚上,更何況還要修改、想問題。

我審論文會有一個習慣,就是會拿兩張紙分別寫不一樣的東西,第一份是評論他的論文結構跟文體;第二份則是針對專業的部分做 Q & A,這樣我當天口試的時候,就可以從這一串的 Q & A裡挑問題來問。

我改論文,其實還蠻細的,我會逐字逐句看,甚至學生在論文中列出參考著作,我也會翻到最後面看是不是有規矩的列在書目裡;如果沒有,就代表這個學生做學問不小心,念到碩士了,出社會就是讀書人,讀書人一定要惜字如金。

雖然說我的英文不是很好,但是我每一次都喜歡動手幫忙改英文摘要,幫他們改一下時態、語法、還有換一個同義字。 這其實蠻雞婆的,因為這是論文指導教授的工作啊,可是我就是喜歡改那個部分。

看了很多論文,我覺得現在的學生其實找資料的能力都很好,像我們學理工生物科技的,不管多冷門的主題幾乎都可以找到上百篇的文獻,所以學生的「文獻檢討」大概都寫得還不錯。

但有時候審論文會覺得,有些論文的「文獻檢討」寫得真的很像「家具型錄」,意思是,他只是不斷的重複講別人做過的MODEL還有結果,但是整合不起來。比如說,這個研究,A曾經做過,他是原創者;B後來也跟著做了,但是他改了幾個參數,照道理來說,你必須把這些技術演進、還有兩者的差異跟重要性「合併討論」一番,但是大多數的研究生做不到這一點。

還有,現在的研究生比較嚴重的是,他們的「結果與討論」寫得更差,他們的論文裡面可能做了十幾項分析,他們在這個章節裡,很可能就是針對個別分析項目的結果做討論。但是好的論文不是這樣,他們除了討論「點」之外,還會把「點」跟「點」之間連成「線」,「線」再連成「面」。

論文寫作者在寫一篇論文之前,內心一定會有一個「大哉問」,也就是「我的論文到底要解決什麼問題?」,特別是科技領域,如果論文本身只是拆成一個「點」一個「點」談,意義不大。而是應該把那些結果融合起來,看是不是真的對「解決問題」有所助益。

現在的研究生大多缺乏上述這種能力,但有時候也不能夠苛責他們,你想想看,一個碩士生要在兩年裡,把報告看熟看懂、修完30學分,然後還要做實驗、寫論文,其實時間是壓縮得很厲害。 「寫作能力」其實是蠻內化的東西,有時候不是靠老師教就有用,可能要自己摸索,自己修練,兩年實在不夠。

我去審論文的時候,都會有一個習慣,就是在開始評論學生的論文之前,一定會誇獎這個學生一番。誇獎的方式有很多阿,比如說....

1. X同學做這個論文實在很難,高分子要自己合成鑑定,然後還要養細胞,還做到了動物實驗,真的很辛苦很賣力

(內心OS:他做了一大堆工作,但是都做不好,花了他老闆很多錢吧!)


2. A同學看了很多論文阿,看得出來是用功的同學

(內心OS: 看了這麼多還寫這麼爛,怎麼會降!)


3. S同學在這麼短時間內可以完成這麼多工作,如果再給他更多時間,成果一定更驚人!

(內心OS:靠北,論文前一天才送給我看,看我怎樣修理你)



我幾乎每一次去審論文都會這樣,一方面是給指導教授面子,一方面學生本來就很辛苦,應該要稍微鼓勵一下,再來開始評論他的論文。

有一次去陽明,我也如法炮製,有位醫師跟我一起審論文,會後他跑來跟我說,林老師你真的太噁爛了,要是我的話,爛就是爛,要我講那些話,我根本講不出口。

外科醫師果然心直口快啊!


還有一次是,口試委員輪番上陣問了很多問題,由於我輩份最低所以最後一個問,當我問了幾個問題以後,他的指導教授突然插嘴說:「S同學,你看到目前為止,口試委員告訴你有多少地方要改進,這些缺陷,老早就跟你講過幾次了!我講你就不改,要別人講你才改!」。 超激動的,現場的氣氛瞬間急凍起來,害我都不知道該怎樣問下去了。


還有一次是,大家都問完問題,門關起來準備打分數(每一位委員打一個分數,最後平均起來是論文成績)。找我去口試的教授才幽幽的說:

我本來沒有要讓他畢業的。
他的實驗做得很爛,而且一天到晚都找不到人。
前一陣子好不容易找到他,就逼問他前一陣子到哪裡去了。
他居然說他躲到山林裡,參悟人生的意義是什麼。
我聽了嚇一跳,想說他要是跑去自殺怎麼辦? 只好找你們來幫他口試。

哈哈,以上兩個例子說明了,研究生跟教授的關係真的一定要很好,而不是處在一種尖銳、對立的關係,否則會很吃虧的。 我的經驗是,當論文指導教授口中冒出,「這個學生不認真」、「我叫他做的,他都不做」,口試委員都會順著教授的意,打低分。

其實,換個角度想,在大學錄取率超過一百的現在,大學老早不是窄門,念到碩士早已是科技人的基本款了。


以前老爸總會告誡我們「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意思是寫文章雖然只是在方寸之間操作,但是寫出來的東西就會流傳千百年;所以讀書人要「惜字如金」。

我們去審論文的時候,也要抱著同樣謹慎的心,審一篇論文的酬金只有1200塊,可是那是一種榮譽工作,代表大學對你學術能力的一種肯定。

1. 審的時候用心審,好好把學生的論文看完,而不是到現場才開始讀,只負責問問題。

2. 問問題的時候好好問,不是盡問一些不著邊際的事。

3. 不要以為自己是教授就高高在上,審論文是「幫助別人看到自己缺陷」,是「評論」而不是「批評」。

4. 就算是有很致命的缺陷,也儘量用提醒、鼓勵的方式,讓學生知道這部分是有錯誤、待改進的。

這是我到目前為止,體會到的幾項心得。古人說「公門好修行」,其實我覺得「師門好修行」,我希望我的學術生涯裡頭,每年都能趴趴走到處去審論文,好好看看年輕人在做哪些事,也是人生樂事啊~


沒有留言: